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品牌动态 » 乡村治理,数字赋能的钉钉启示录
数字,正在改变乡村生活。
建德市三都镇松口村,位于钱塘江上游的古航道流域,水随山转,山伴云生。村民钱爱新在这里开了间民宿,在这里,靠景吃景的村民们开办民宿是个普遍的行当。
不过,与其他民宿有所不同的是,钱爱新家最近遇到的客人中有不少来自钉钉。“钉钉上显示我们家亮四盏灯,因此客人们对我家的环境、卫生等等都很信任。”钱爱新这样说。
他所说的“灯”,就在家门口挂着:一块小小的房屋状的招牌上,4盏“柑桔灯”闪着温柔的橘色光彩。
▲钱爱新和家门口的“小桔灯”
这是三都镇的“特产”——智慧门牌。它也是建德市作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积极探索数字乡村治理新模式的尝试举措中的一招。
这盏闪烁在浙西小城的“小桔灯”,未来有可能为中国更广阔的乡村治理,提供更持久的光亮与启迪。
数字治理的“建德速度”
“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准备工作后,我们从7月起正式推动‘乡村钉’参与到建德市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当中。”建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袁思明向《浙商》记者介绍。
短时间内,一场数字化风潮席卷了这个浙西小城:建德实现全国第一个最快速度县域农村人口上钉钉,短短2周时间,22万人口实现了数字化,4周时间完成了“乡村钉”的激活推广。
“乡村钉”是阿里巴巴旗下钉钉针对基层乡村治理开发的应用平台,与都市白领们熟知的钉钉略有不同,“乡村钉”显得更为朴实,在模块设置上也更切合基层治理的实际应用,因地制宜,以满足各地不同的乡情民情。“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乡村钉为平台,以积分管理为主线,以数字化组织协同为大脑的‘数字乡村’,数字新基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价值得以初步展现。”
在具体做法上,建德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以钉钉为基础,搭建“区县、镇、村(社区)、组、户”多级管理架构,依托钉钉的数字化组织管理和协同的优势,实现乡村治理和为民服务的在线化、精准化、实时化,并将乡村治理重要事务量化为积分指标,通过积分管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这一次,建德跑出了乡村数字化治理新速度。目前建德各街道平台总数288个,乡村钉已经覆盖了16个乡镇、240个乡村,32个社区。建立1个全市专办群、16个乡镇管理员群,村级全员交流群234个。钉钉的项目负责人介绍,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县级市的人口需要至少1-3年时间完成此项工作。
“建德速度”的背后,是建德各级干部扎实的团队执行力和钉钉强大的数字化组织在线能力作支撑。袁思明称,经过疫情的影响四月份逐步复产复工后,现实的需求让建德市乡村钉的普及进入快马加鞭的加速阶段。
▲建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袁思明接受采访
四大难点:挑战乡村治理积弊
快马加鞭,起因于真实的需求。过去乡村治理中的种种难点和痛点在疫情背景下变成了凸显的问题,而这次的建德式探索,正是尝试用数字化方式克服乡村治理中人口精准管理难、群众内部生动力弱、村集体凝聚力低、“政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以落实这四大难点。
作为基层干部,松口村党总支书记胡光兴对过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有心得:“在村里人数上千的情况下,没法把每个人的职位和电话都记在手里,在急事时,找人特别痛苦;另外,要是有个紧急公告发布,按照以往的模式,村干部无法确认公告是否下达到具体的人员或组织。”过去,松口村“家家有门牌,户户有账本”,在推行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过程中,松口村以垃圾分类、美丽庭院、爱心公益、邻里和睦、说事议事、创业致富这“六件小事”作为抓手,以解决乡村中的“关键小事”。以前村干部只能定期每家每户走访,靠账本等手段来记录积分,而乡村钉的出现,让松口村有了“美好账本”,进而推动出现了善治门牌。前文所述钱爱新家门口的小桔灯,正是来源于此。
村民在“美好账本”中的积分,可以在“美好超市”兑换小商品,让村民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得到实惠;“美好账本”的善治指数可以进行“美好信用贷”,由建德农商银行进授予最高30万元的信用额度和最高20%的贷款利率优惠;达到一定积分村民可以按等级兑换500元、300元、100元的消费券,倡导本地商户加入美好消费券大联盟;同时,“美好之星”等各类先进代表获得外出考察学习的“美好体验课”,免费体检及就医绿色通道的“美好体检单”。
▲村民在“美好账本”中的积分可以在“美好超市”兑换小商品
“美好账本”运行后,松口村的村容村貌,村民的习惯、责任意识都在一点点变化,老百姓还切实得到了实惠。以垃圾分类为例,有了美好账本后,全镇8015户投放准确率迅速提升32个百分点,垃圾日均回收量下降了近35%。
积分结果亮化上门牌。三都镇以柑桔、西红花、香榧三大特色产业为标识,个性化定制“智慧门牌”,将每户积分转化为1—5个善治指数,每个家庭实时常态亮灯。激活村民比拼劲,4个月来,“三橘灯”以上农户从30%增加至65%,群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民情议事的热情得到了激发。
袁思明介绍,乡村钉的数字化协同能力为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四个探索和创新:一是通过全域组织,深化乡愁链接;二是创新便民服务,让党群、干群“零距离”;三是让工作更简单,切实为村干部减负;四是让亮点更亮,让传统更好地传承。借助乡村钉的平台,三都镇“美好账本”、梅城镇“千鹤妇女半边天”文化、莲花镇“集体报账会”、大洋镇“最多反映一次”等优秀经验和做法,其历史传统、文化精髓、经验总结得到了更好的普及和传承,在“乡村钉”平台插上“互联网+”的数字化翅膀,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打响具有建德特色、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全国品牌。
巨头的眼光:下沉再下沉
建德现象的背后,是数字化赋能中国乡村治理的大图景。在大多数人还把钉钉当作“社畜”专享的数字化工具之时,如钉钉这样的数字化办公、学习服务平台已经开始把眼光移向了更广阔、更下沉的市场。就在9月初,钉钉春雷计划宣布,将拿出上亿补贴,联动阿里巴巴集团多方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打造100个数字化区县,建德正占据了其中一席。
而在下沉的同时,如钉钉这样原本被清晰定义为办公工具的企业,其边界也开始逐渐“模糊”,走向数字化平台的道路。从具体场景出发,千地千钉,原先壁垒鲜明的界线不断延伸。而这也是不少其他巨头共同觊觎的天地。来自钉钉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非网民规模仍有5.41亿,其中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62.8%。这也意味着,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鸿沟”仍然是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有时候,“鸿沟”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与潜力。
经此一“疫”,互联网巨头们正在加快走进地里田间,在更深的土地里扎下了根,期待长出新的成果。